艺术留学

自然光线国际艺术教育
始于梦想 忠于创造 无所畏惧 无限延伸
TO INFINTY AND BEYOND
艺术留学 > 留学干货 > 作品集培训 > 中国风作品集干货宝典

中国风作品集干货宝典

作者:自然光线/中国风作品集/时间:2020.01.14 10:56:04
阅读: 点赞:0 次

  面临出国的同学们来说,唐人街则一个特别的名词,在同学们漂泊天涯,无法回家过节的时候,唐人街就成了所有海外华人共同的心灵归属地。就像外国人认为中国就像唐人街一样,外国人眼中的东方文艺,也一定与我们的常识有所出入甚至是大相径庭,这一点从外国设计师眼中的中国风中就可以得到证明。那么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艺术,或者说“神秘”的东方艺术究竟是什么样的?我们又应该用怎样的方式去向外国人展示和输出我们文化中特有的美学概念呢?今天我们将基于西方艺术家创作的“东方艺术”这个话题,以杰出西方艺术家为例,看看在不同文化基础的前提下,东方艺术是如何得到诠释的。现在为大家带来中国风作品集干货宝典,希望可以对你的作品集创作有所帮助。


  中国风作品集干货宝典


  Pablo Picasso

  (巴勃罗·毕加索)


  当现代的我们对中国艺术的印象还停留在所谓古风、工笔画、宫廷纹样这些程式化的标签上时,20世纪初的一大批西方艺术家,就已经开始跳出了“形”的范畴,从“神态”上开始理解中国风,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就是现代艺术大师——毕加索。


中国风作品集

Minotaure aveugle conduit par une petite Pablo Picasso(1881-1973)


  上图这一幅《骑牛头怪的小女孩》,就是毕加索水墨画技炉火纯青的体现。毕加索与中国的渊源由来已久,不同于Matisse从小被动的耳濡目染,毕加索更多的是成年,甚至成名后主动地学习与了解。


  其中最出名的就是他与郭沫若间的书信往来,还有张大千前往法国拜访他的一段轶事。据说张大千拜访毕加索时,毕加索向他展示了上百幅自己临摹齐白石的水墨画作。这也是齐白石“东方毕加索”的称号的由来。


  这一段历史在后人口耳相传之下,真实性已经很难辨别,但是毕加索作品中国画技法的影响却是真实存在的。


毕加索作品

Science and Charity

Pablo Picasso 1897


  西方画作与中国传统画作的最大区别就是焦点透视法与散点透视法。上图为毕加索早期的画作,这就是一幅很明显的焦点透视作品。整幅画的构图焦点都集中在床上的女人这一个焦点上,也不可能对画作有其他视角的解读。


  而国画则恰恰相反——


唐伯虎画作

垂虹别意 唐寅


  这幅画唐伯虎的画作就是很典型的散点透视法。与焦点透视法恰恰相反,这幅画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欣赏,都能看出不一样的意味。这也得益于中国国画长卷为主的载体。


  BBC分析认为,毕加索晚年的艺术风格甚至创建立体派的灵感,都是受传统中国画技法影响而形成的。


毕加索晚年作品

JUAN LES PINS

Pablo Picasso 1924


  上图为毕加索中年时基于法国的里维埃拉小镇创作的风景画《JUAN LES PINS》,虽然风格与国画大相径庭,但是细看画中植物与湖泊,城楼相互掩映的构图,难分主次的景物放置,以及无论从哪个视角欣赏都能看出美感,是不是越看越觉得和上图《垂虹别意》有异曲同工之妙?


毕加索画作

Les Femmes d'Alger Version'O'

Pablo Picasso 1955


  实际上上两幅画《JUAN LES PINS》和《Les Femmes d'Alger Version'O'》在构图的层次,与景物间关系的处理上,都实实在在的能看出散点透视法的运用及中国画技对毕加索的影响。《Les Femmes d'Alger Version'O'》也被公认为是毕加索艺术风格转型的代表作品。


  他终于跳出了传统西方画风对单一视角的过分苛求,或者说是打破了所谓“西方”或者“东方”的局限性,真正让所有的艺术技法为他所用。并且不仅仅是散点透视法,中国传统艺术中的转笔锋面技法在毕加索晚期的作品中较为常见。


  利用笔锋的不同角度来绘制不同粗细力度的线条,也是中国书法和国画的一大技法之一,名为“转笔锋面”。虽然张大千所说“临摹上百幅齐白石画作”,让人怀疑有夸张的成分所在。但毕加索身为毫无中国文化根基的外国人,对中国艺术的理解能细致到笔锋的运用的层面,却也一定不是一日、一时的兴趣所致能够达到的。


  虽然越到晚年,毕加索的绘画风格越倾向于简单、返璞归真和自娱自乐,但是他对水墨的喜爱已经超过了其他一切绘画介质,运用也越来越娴熟灵动。


  看完毕加索一生艺术风格的演变,让人唏嘘的同时也不由感叹,原来在大众的审美里,一直都把中国艺术狭义化了。中国风真的不仅仅只有放到明处的图案和视觉呈现这一种形式。所有中国艺术中的审美,构图,视觉效果甚至绘画技法,都可以算作中国风的一种。


  而另一位近现代西方波普艺术家,也为西方艺术史里的中国文化添上了可圈可点的一笔。


  David Hockney

  (大卫·霍克尼)


霍克尼作品

大卫·霍克尼展览《大水花》


  刚刚在中国结束个展的大卫·霍克尼,也是一位虽然看上去和中国风完全不沾边,但实际上却深受中国艺术影响的西方艺术家。作为和安迪·沃霍尔齐名的波普艺术家,霍克尼又是如何把个人风格与中国艺术相结合的呢?


  在木木美术馆的大卫·霍克尼个展《大水花》里,他就曾提到中国“卷轴画”对他作品的影响。


霍克尼作品

大卫·霍克尼展览《大水花》


  霍克尼中国风的答案就藏在“移步换景”中。移步换景最先起源于古代游记的写作手法,指视角随着人的行走而移动,不断呈现给读者新的景物。与普通游记手法的区别在于,移步换景以人的视觉为中心叙事,而普通游记则是以景物为中心叙事。


中国风作品

苏州园林


  这个手法同时也被运用在园林景观的造型设计中,是苏州园林艺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例如上图中以洞门框住的山石小景,随着参观者视角的移动,所呈现的风格也不一样。古人讲究园中有画,画中有园,所以常常把艺术的审美投射在园林的建造中。


  这幅画以小径为主导,当观众视线随着画中的小路移动,所呈现的景物也会随之变化。还有比这更形象的移步换景吗?


霍尼克作品

The Road to York through Sledmere,David Hockney 1997


  类似的画作霍克尼还有很多,但仅仅是这样而已吗?身为为中国之旅写了一整本《中国日记》,甚至还根据《康熙南巡图》执导了纪录片《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的“中国通”,霍克尼给我们的中西交融艺术启示,还远不止于此。


中国风作品

《康熙南巡图》(局部)


  在《与中国皇帝的大运河一日游,或曰表面即错觉而深度亦然》这部影片中,霍克尼画作为例,详细的讲述了他如何“畅游在中国卷轴画的广大与精微之中”,以及所感悟到中国画中以动态的手法描绘时间和空间的方式。


中国风作品

Hotel Acatlán:Second day

David Hockney


  所以看霍克尼的作品,虽然色彩艳丽极具视觉冲突,但是在尺幅和表现手法中,却极具传统中国国画中海涵天地的动态观感。


  霍克尼对“移步换景”的理解不仅仅在画的尺幅和内涵中,更是在视觉呈现方式、构图上,都在尝试着模拟园林窗框的视觉。


霍克尼画作

大卫·霍克尼展览《大水花》


  这幅画的画框设计的意义甚至优于画作本身。霍克尼反苏州园林之道而行之,苏州园林是框景为画,而霍克尼却是变画为景。他把静态的画通过窗格分割开来,赋予了画空间层次感与动态的效果。


  大卫·霍克尼对中国艺术的理解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研究和学习上了,更可贵的是他能通过实践举一反三,创造新的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艺术这片沃土上,他种出了属于自己的花果。


  相信同学们在准备中国风作品集的时候,都一定被朋友或者老师劝过慎重选择。也一定听国外留学的朋友吐槽过中西文化的差异、教授对东方思维的困惑。


  的确,植根文化的差异是隔在我们和招生官之间难以逾越的一座大山。但是面对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式美学,真的很难让学艺术的我们视而不见、不加以利用弘扬。相信每一个中国的艺术学子,都是希望让国外的教授们看到中国文化真正的美感,而不是那些刻板的落后、神秘、腐朽等标签。


自然光线学员中国风作品

自然光线 Meiqi同学中国风作品集


  那么首先,要想让外国老师撕掉对国风的标签,我们自己就需要先打破对中国艺术浮于表面的认知。今天所例举的三位艺术家就是最好的示例,他们身为西方人,能以什么样的形式,接受什么样的中国艺术,真的值得我们去思考。


自然光线学员中国风作品集

自然光线 Shiyu同学中国风作品集


  Matisse虽然看似只采用了中国,或者说东方文化的元素,但是他让看似具象化、不可变的东方图腾为他的风格所用。在其中结合自己野兽派的笔法和色彩,碰撞出了奇异的美感。


  相比Matisse的取形,毕加索则更多的是学技,无论是墨水的运用,还是散点透视法的构图,又或者是笔锋的变化,对他开创自己新风格的道路来说,都是如虎添翼。


自然光线学员中国风作品集

自然光线 Qingwen同学中国风作品集


  而霍克尼则是兼具了Matisse与毕加索的长处,甚至都不仅仅停留在形态或者神态的中国风,而是创造了专属于波普艺术的新形势。


  所以当同学们在准备中国风作品集时,可选择的中国艺术风格其实远比所谓形式上的图纹,民俗,隐喻等等要多得多。中国历史上千百年来的审美特性,绘画技法甚至构图意境,都能与艺术的各个分支相碰撞,从而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这样的选择在不让招生官困惑之余,又能巧妙地利用中国文化之所长,让见他们眼前一亮。这不是比单纯的用浮于表面的中国风高明很多吗?


更多推荐:

艺术留学的学历是一张废纸吗?

纽约室内设计学院作品集要求

格拉斯哥艺术学院设计创新专业怎么样?


本文均属自然光线国际艺术教育团队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业转载,如有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

留学规划
姓名:
联系电话:
申请专业:
意向院校:
立即提交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