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艺术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传统八大艺术门类在不断融合中延伸出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这种趋势也广泛体现在艺术院校对于未来艺术家的培养中,因此在同学们艺术留学作品集创作中“跨学科”就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创作方向。我们经常为大家介绍一些不同专业之间的“跨学科”方式,但其实位于八大艺术之首的文学作品中更有许多同学们可以借鉴的方向,国外艺术院校作品集灵感如何从文学作品中获取?
阅读文学作品不仅能够提高同学们的文化底蕴,也是增加我们想象力和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常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的故事给每个人带来的情绪变化和思维方式都是不一样的,通过这种非图像化的刺激也会帮助大家获得更多第一手灵感。
选择有情绪共鸣的文学著作
首先,在同学们选择文学作品作为国外艺术院校作品集灵感来源时,对于书籍的题材、类别、故事都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同学们在完整阅读过后积累了一定独立的见解,能够有感而发就是一个好的作品来源。
其次,为了最终的作品能与招生官建立共鸣,同学们选择的文学作品最好有一定的知名度,至少是广泛意义上的名著或者讲诉的故事有一定的社会意义,这样有群众基础的书籍也能为我们的作品赋予更多的原始积淀。
书籍是借助于文字和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明确了选择文学作品的原则,接下来是就是如何把表达思想的形式转化为真正的设计元素,这部分的完整的故事线并不是需要重点把控的,而只是选择能为我们主题所用的线索和因素。
录取伦敦时装学院LCF服装专业的胡胡同学,她的项目作品中的灵感来源于一部著名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在她看来,这部小说并不只是向我们呈现了一个悲伤而又凄美的“不可能爱恋”。
并且,其中的主人公并不是迷人的R,而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她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一生都在给一位不认识她的情人R写一封信。胡胡同学认为每个女人在人生中的某一刻,都会成为一个“不知名”的女人。
成长,爱情,失去,死亡和生养,是大多数女性的终身话题。这本书献给了她的爱人,而胡胡的项目也献给每一位不知名的女性,她提取了书籍中对于这位女性所有的幻想和情绪的描写,并把这些文字落地成实质的元素并配以梦幻的色彩。
建造书籍中的畅想世界
国外艺术院校作品集灵感如何从文学作品中获取?文学作品的题材有很多种,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剧本等,具体的主题更是丰富多样,有完全取决于真实事件的纪录,但更多的是依托于作者的主观思想塑造的一个虚拟世界。
为了让这些概念性词汇变成每个人脑海中具体的画面,作者从人物、场景、故事冲突等等都是经过精心设置,而我们要做的就是用一个更严谨的逻辑把它实现,成为具象的作品。
所以很多时候,同学们观看文学作品时,很容易被书中构建的场景所吸引,但因为不知道如何把握灵感、意识概念具像化,并把他们变成带有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或是具有令人深思的逻辑内涵。
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要做的一定不能是照搬书中的构造,而是要更延伸至问题的内在,比如我们可以提取主题句中的抽象词汇,然后根据这些抽象词汇寻找素材,然后尝试各种搭配以实现书中的情境。
获得AA建筑联盟学院、伦敦大学学院UCL offer的Lee同学,她选择的是作家郝景芳的作品《北京折叠》中的虚拟空间,以达到“构建了一个不同空间、不同阶层的北京可像‘变形金刚般折叠起来的城市’却又‘具有更为冷峻的现实感’”
在这个项目里,社会结构被赋予了阶级层面的逻辑——社会被划分为上层阶级、中层阶级和底层阶级,每个阶级所享有的城市景观、社会资源等,都被不同“闸口”分割开。
在作品集创作的过程中,Lee同学用具象的景观方案将一个反乌托邦式的抽象城市概念表现出来,这是一个庞大的实验性项目,项目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难度:“三层社会”、“三层阶级”,这些关系交织在一起,如何对这些关系进行梳理,有条理又紧密相接的用具体的景观建筑方案表现出来,其实是非常难的。
因此该项目的创作重点,就主要集中于思想维度的展现上。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光线的老师主要从思维引导的方向着手教学,将大而虚幻的概念,形象的转为具体、且视觉化的设计方案,并最终以一件精致的局部模型作为最终呈现。
借用文字进行一场无声的交流
文字不仅能够记录灵感,表达思路和想法,更能作为一种具体的设计符号去“解说”作品内涵。虽说直接借用文字或书籍的形式听起来好像比提取再创作简单很多,但作品集中涉及到概念和意象表达的文字与单纯的解说还是有很多区别的。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贴合主题,无论是哪种形式都是为表达主题思想服务的,毕竟我们的艺术作品集是一个视觉类作品,和文学作品还是有本质的区别的,文字只能作为辅助出现,我们一定要在整理好思路的基础上分清主次。
其次就是需要找到合适的表现手法,艺术作品往往是灵感捕捉的产物,我们需要借助文字表达的内容大多是抽象的意识形态,但是切忌过多使用多余的文字,即作品逻辑不相关、纯“装饰性”的文字元素,而是尽量是焦点关注在作品的内涵中。
录取皇艺平面专业的Yu同学,其中有一个项目主要讲述的是她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她认为母女的关系有点像是人和日常物品的关系,共存但又难免在日常中遭受磨损。
所以她选择了作为医生的妈妈经常使用的医科书,以及在观察中她纪录的一些短句,用文字结合一些再造物品的方式,希望可以挣脱掉母女身份去和对方进行一场无声交流。
这个项目包含四件作品,比如其中一件《could you see me》。是她在一本医科书中描述她的疾病的那一页,画下了女性的大腿,在书页夹缝处写下了一首小诗:
这个项目的其余作品分别是《We just saw each other》,《You never see the green》,《Don’t》。标题都基于文字,出现在每个小的作品中,结合一些简单的材料,比如加有红外感应的灯箱,视频,手工纸加丝网印刷等,去丰富文字的形式和情感的重量。
国外艺术院校作品集灵感如何从文学作品中获取?文学与艺术之间的“跨界”其实由来已久,无论是中国古代的“书画不分家”,还是现在的戏剧、电影,文学与艺术之间,不但享有共同的文化源头,在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互相融合和启发,而对于我们同学们来说,将阅读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提高艺术修养,更能从有丰富积累的文学著作中,寻找鲜活的视觉语言,为我们的作品增添更多的活力和生命力!
本文均属自然光线国际艺术教育团队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业转载,如有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