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动漫特点对比,奥斯卡动画入围名单神仙打架,中美日“混战”谁是赢家?自然光线艺术留学通过中美日三部动画影片的对比分析,不难发现中美日动画的艺术特征:日系影片注重情怀;美式影片注重创新;华语影片注重制作,中美日各国对动画影片的表现形式都有所差异。
前两天,奥斯卡官网发布了第93届“最佳动画长片”奖的入围名单,全球有27部影片入选。
奥斯卡的竞赛单元历来都以“多元、艺术、商业”的评选风格为基准,今年也不例外,入围的作品更具话题度和专业性,值得我们去关注。其中就包括不久打动无数人的《心灵奇旅》、燃爆二次元的《鬼灭之刃》以及荣获威尼斯最佳影片的《继园台七号》等作品。
通过影片名单,我们也看到了中美日三国动画团队的均有代表作入选,自然光线今天就以动画制作的视角为切入点,分析这几个夺奖大热门的动画教学!来看看这些奥斯卡级别的动画作品闪光点究竟何在~
《继园台7号》
三维转2D
代表国家—中国
《继园台七号》作为首部入围威尼斯电影节竞赛单元的华语动画电影,在获得威尼斯最佳剧本奖后又横扫第93届奥斯卡竞争成功入围!这部耗费五千万成本精雕细刻的动画片,究竟有何过人之处?
《继园台7号》作为作为一部“大制作”二维动画电影,影片耗时5年,由多名艺术工作人员完成,汇集众多心血。以1967年的香港为背景,描述了动荡时期的下的一对母女(虞太和美玲),他们从台湾漂泊至香港,后与英语老师子明发生的一系列情感故事。
内容大纲改编自短篇小说《青春梦里人》、《春风沉醉的夜晚》和《金屋泪》。
《继园台七号》海报
《继园台七号》的画风独特,似实非实的表现手法将该片上升到“三维”动画,先以3D格式在电脑中完成,再以2D动画手绘。影片整体风格在写实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年代背景的印象抽象化。
《继园台七号》截图
再加上极具特色的美术场景设计以及人物绘本、动态结构都以艺术概念为主,将60年代的香港雕刻得更为精准。
《继园台七号》截图
而写实风格对于动画来说很难,所以在制作时用了很多区别于传统动画的形式,比如用一拍一来展现舒缓流畅的角色动作和细腻写实的表情动画等。结合了写实+写意的拍摄风格,在视觉效果上呈现了一种审美的拓展。
部分动画角色表情、形象定稿
技术角度的镜头设计方面,动画影片中有很多推拉镜头的拍摄,由于大幅度推拉摇移镜头会产生较大的画幅,导致线条拉长从而动画师很难控制画面,引发抖动的效果。因此团队采用“3+2”技术来确定一个标准线,再在手绘来确保画面的稳定性。
大幅度镜头
从艺术层面来看,影片通过无光源、阴影的角色制作风格,添加了来表达出水墨画中人物单线平涂的气质,从而突出强烈视觉反差下整个画面递交出的戏剧性审美。
这也就是自然光线前期提到的“审美拓展”。除此之外还有东西方审美元素的融合,因此在视觉方面全片显得更加柔软和有温度。
《继园台七号》截图
尽管这种画面的呈现速度,会给一些观众呈现“卡顿”的错觉,但其实这才是老派电影人在叙事上的个性化需求,这是一部情绪化的电影,并非是普通的商业片叙事逻辑。
《继园台7号》之所以获得国际电影艺术活动的高度认可,正是因为他在动画道路上向大众展示了较为多元的艺术价值,也向世界展示了华语动画电影的更多可能性。
电影动画设计留学培训「15天新西兰冬令营」与一线大师院线电影制作
《心灵奇旅》
灵魂角色设计
代表国家—美国
这部上映即高潮的动画片,又一次向观众展示了皮克斯的“能耐”,由《寻梦环游记》原班人马打造的作品,以形象特殊的灵魂视角切入,用柔软的故事讲述“死亡”,并体现出平凡生活中的希望,入围奥斯卡实至名归。
《心灵奇旅》海报
除了动人的故事线之外,这部电影的世界观设定更富有趣味,其中最具创作亮点的表达手法就是角色概念设计。
围绕“灵魂”而开展的创意和设计,这个“灵魂”的诞生就包括了艺术风格、造型语言、色彩、脚本、成像状态、关键镜头的效果等等。
灵魂的表现手法
在Pete Docter将角色确定为灵魂之后,就一直将创作核心放到角色展现方式上。通过对各个宗教的研究、描述,以及多种尝试和研究,发现「灵魂」的展示关键词是:空气、无实体、能呼吸等。
于是在后期的制作元素中加入了彩虹、棱镜等色彩的变化,打造出片中我们看到的梦幻而又抽象的“灵魂们”。
角色手稿
在塑造角色之外,他们还开发了一个新的手法,在灵魂边缘周围构建了这些线条,来突显特定的形状。并且联合效果、角色部门、布景和灯光多种技术融合,研究如何让这些角色通过颜色发挥作用。
到后期的结合技术阶段,皮克斯创作团队又突破一次对于3D动画的能力极限,开发了一些列之前从未使用过的工具,用来处理制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比如对光线的处理以及角色的转换。
主体、投影渐变,最终混合
在灵魂中呈现出来的光照效果,则是以一种区别于传统动画的散射方式,首先对扩散光线进行控制,与将灵魂与其他东西进行区分,因为如果灵魂过于透明,观众就没有办法看出它们的表情。
角色设计中对于色调的融合要求都是以缥缈、透明为主,所以使用的主要颜色都非常柔和,加上不饱和的色调使得人物的视觉效果更为绝妙,可以说是真的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心灵奇旅”。
《鬼灭之刃:无限列车》
情绪联动CG
代表国家—日本
该片基于吾峠呼世所著漫画《鬼灭之刃》创作而成,是2019年播出的TV动画的续篇,随着剧场版《鬼灭之刃无限列车》在票房上越战越勇,一举登上日本影史票房第三的宝座,相应的“鬼灭骚扰”现象也愈发严重。
就是说因为该动画的出圈程度已经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所以粉丝们不论何时何地都在讨论鬼灭之刃,还不分场合安利动画、歧视那些没看过动画的人。
《鬼灭之刃:无限列车》海报
入围奥斯卡这部剧场版影片—《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篇》,其片名就已经代表了它所承载的情怀。
除了作者吾峠呼世晴对故事的设定外,在整体情绪的表达方面才是更吸引观众的角度。因为“列车”对于日本人来说,其实还有额外的感情因素。
在《无限列车篇》里,80%的片段和场景都是以列车为主,列车中的背景就变成了整部影片中一个重要的叙事空间。
在快速营造出一个具有新鲜感和说服力的故事空间的同时,还把观众拉进故事里去,以此带动情绪。
中美日动画的艺术特征
《鬼灭之刃》之所以能带动情绪,正是因为以传统创作元素为基准,让作者花了极大的力气去讲“故事”,除此之外便是采用CG制作的视觉效果。
中美日动画对比
影片的技术人员表示,团队在制作CG的时候,都是在搭建一个基本构型的基础上,再慢慢进行细节上的更新,整体都在周而复始的建立-绘制-合成。
《鬼灭之刃:无限列车》CG过程
影片在最初的创作期间,团队先试着从一个造型简陋的箱型立方体里开始,再从中添加一些图层、楼梯等物品,以此来营造出一种人在画面之外的立体视觉效果。
日本动画CG过程
整部作品从任何角度来看都呈现着最动人的效果,无论是精良的制作、情绪递进的表达还是美术指导,都跳出了原本的刻板结构,回到“动画”的起点和根源。
中美日动画对比总结
通过以上三部影片的分析,不难发现日系影片注重情怀;美式影片注重创新;华语影片注重制作,中美日各国对动画影片的表现形式都有所差异。
总而言之,动画影片作为一种特色文化IP,无论是日韩、华语动漫还是欧美动漫,在各自的文化输出上都有一定的特色元素,其对应的市场也呈现出多点开花的趋势,动漫界未来可期。
而各国院校在动画专业方面也各有所长,我们不必因为某个国家或是某个文化去“贴标签”,不同的倾向最终呈现的作品,以及培养出来的学生,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同学在选择院校之前,应该多方面考察了解,去选择自己所中意的教学风格。
本文均属自然光线国际艺术教育团队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能以任何形式的商业转载,如有发现必追究法律责任。